鲜红胸鹦鹉(学名:Neophema splendida )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羽毛艳丽,雄鸟胸前有鲜红色的羽毛,雌鸟则无,具粉绒羽。晚成雏。栖息于森林、棕榈树林、开阔的平原以及林地、农耕区等。通常成对或是小群体活动,主要的食物为水果、浆果、种子、坚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分布于澳大利亚。
外形特征
鲜红胸鹦鹉体长20厘米,体重36-44克。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喉咙和面部为钴蓝色,喉咙和脸颊的蓝色较深;胸部鲜红色;腹部和尾巴内侧覆羽为橙黄色;翅膀外侧和中间的覆羽以及次级飞羽均为浅蓝色;翅膀外侧小飞行羽和内侧覆羽为紫色;尾巴外侧为黄色,底色深绿,尾巴内侧也为黄色;鸟喙黑色;虹膜灰棕色。
雌鸟体色较暗,脸部的蓝色面积较少,胸部没有红色羽毛,全部为绿色。幼鸟体色为深绿,年幼的雄鸟面部的蓝色大部分较深,翅膀内侧会有浅色的斑纹;幼鸟需要2年才能长成像成鸟般羽色。
栖息环境
鲜红胸鹦鹉主要栖息于干燥的马利植被区(Mallee vegetation)、穆拉加(Mulga)金合欢属灌木丛林区、开阔的茂密林区、充满桉树和金合欢属植物的草原地区。喜爱在干燥的澳洲内陆地区,在开阔的林地及草原活动。
生活习性
鲜红胸鹦鹉平时大多成对或是组成10到20只左右的小群体,在某些地区也会聚集比较庞大的数量;在白天它们大多在地面觅食,觅食的时候相当安静也不显眼;它们的戒心并不重,有时候可以近距离接近到数米;如果受到惊吓或是有危险讯号,它们会从地面上飞行一段很短的距离到附近的树上观察情况;每天破晓後的一两个小时他们就会飞往觅食处,在黄昏前的一小时则会陆续返巢休息;它们平时并不常前往水源处,大多从清晨的露水或是植物叶上的水珠取得所需;在某些地区它们有迁移的习性,地点则完全视食物充足与否决定。
平时多成对或10-20只成群活动与觅食,主要以草类种子为食,大部分都在地面上觅食,觅食时十分安静,它们鲜少到水源区喝水,因为所需的水分主要都由露水或植物中的水分获得,有季节性的迁徙行为。鲜红胸鹦鹉主要以草类的种子、野草种子、植被和地面上捡拾的东西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和东南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主要介于8月至1月间,但可能发生在任何季节,通常好几对会一起筑巢在同一颗树上,而彼此的巢穴距离都很相近,它们偏爱筑巢于尤佳利树的树洞中,以小树枝、树叶、羽毛、木屑铺于洞穴中,一窝产3-6颗蛋,雌鸟只有被雄鸟喂食的时候才会离巢,孵化期约18天,30天后羽毛长成;笼养鸟叫声柔和悦耳,不会吵人,刚饲养时对于寒冷与潮湿的天气较敏感,很快能适应新环境及饲主,饲主最好能定期地为它们除虫,与一般草原鹦鹉一样,它们也喜欢到地面上活动,食物的供应主要以各种混合种子与谷物为主,新鲜的青菜水果也应适量供应。
成对繁殖效果较佳,繁殖难度不高,整年都能繁殖,一窝通常产4-5枚卵,孵化期约18-19天,幼鸟约4周大时羽毛长成,7-8周时即会离巢独立活动,若将幼鸟抓出手养,一年可望能繁殖好几窝。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