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尾鹦鹉是鸭形目凤头鹦鹉科鸡尾鹦鹅属的鸟类。脸颊有橘黄色的圆形斑块,翅膀上的覆羽为白色。尾羽为深灰色,中央尾羽特长。虹膜为褐色。嘴为深灰色,腿、脚为灰色。雄鸟脸颊斑的颜色深,雌鸟脸颊斑的颜色稍暗淡。雄鸟的翅膀下有样黄色的小点,雄鸟则没有这一特征。鸡尾鹦鹉因头上有冠羽,又名高冠鹦鹉、玄风。
鸡尾鹦鹉分布在澳洲中部一带,主要栖息在森林边缘地区。鸡尾鹦鹉是典型开阔地区的鸟类,喜群居、善鸣叫,主食草子、植物种子、水果和浆果。鸡尾鹦鹉的饲养最好用金属笼具,成对饲养,作为观赏鸟也可用栖架饲养;饲料主要为稻谷、大米、谷子、蛋小米、小麻籽、西红柿及各种青菜;室内饲养注意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新鲜,冬季注意保温。繁殖期为每年的8-12月份,营巢于树杈或树洞,每窝产卵4-7枚,孵化期21-23天。4-5个星期即离巢。平均寿命18年。
鸡尾鹦鹉极具观赏价值,其身体较为强健,适应力好,容易饲养,早已家化并培育了不同颜色的许多品种,成为普通家庭的玩赏笼养鸟。该品种不会学人语,叫声也不是很悦耳,但观赏性极高。
形态特征
鸡尾鹦鹉体长32-33厘米,翅膀长度约16-18厘米,野生的顶冠长4-6厘米,饲养驯养的冠毛长4-11厘米。体重80-100克寿命20年,已知的活得最久达36周岁。是凤头鹦鹉科中的一种小型鹦鹉。类似于其他一些凤头鹦鹉(cockatoos)的特征,比如葵花凤头鹦鹉,鸡尾鹦鹉也有一个竖立在脑袋上的顶冠。除此以外,鸡尾鹦鹉和葵花凤头鹦鹉也具有其他一些相同或类似的特征,如面部的羽毛都会将嘴巴的两侧遮盖住,而这一特征在凤头鹦鹉家族以外的鹦鹉品种中很少具有。与大部分葵花凤头鹦鹉相区别的是,鸡尾鹦鹉具有长长的尾羽,尾羽的长度大约相当于身长的一半左右。而鸡尾鹦鹉具有显著特点的顶冠会在受到惊吓或兴奋的时候直立起来,顶冠呈现倾斜状态则表明鸟儿此时处于比较放松的精神状态。
鸡尾鹦鹉的羽毛一般是中度灰色的,身体下部颜色比较浅,橙色脸颊,翅膀上有白色的大羽斑。雌性鸡尾鹦鹉的翅膀下缀有一排黄色的小点,但雄性鸡尾鹦鹉则没有这一特征。存在一些其他种类的突变,例如具有淡黄色羽毛的黄化鸡尾鹦鹉。雌性的黄化鸡尾鹦鹉也具有带斑点的尾羽。雄鸟和雌鸟都有黄色的脸部羽毛:雌性鸡尾鹦鹉的嘴巴和眼睛周围覆盖着黄色的被毛,而雄性鸡尾鹦鹉的脑袋大部分和顶冠的前部羽毛是黄色的。
鸡尾鹦鹉没有亚种,以颜色区分达18种不同的变种,另有少数一些不确定特例。脚爪适合攀爬,四个脚爪中两个向前生长,两个向后。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在干燥与半干燥的各种林地、灌木丛、河流边的森林区、荆棘丛、果园、农场田园、平原、路边等地区。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野生鸡尾鹦鹉通常会进食果实、种子及果仁,因此在农业区被视为害鸟。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种类的食物供它们食用,因此它们可得到多种食物从而达到营养均衡。
种子是鸡尾鹦鹉的首选食物,它们便进化出锋利的喙,提高脱壳和食用效率。鸡尾鹦鹉会在开阔的地方觅食草、灌木、树木等的干种子,但也会食用新鲜种子,并通常从水坑等淡水池中获取水源。
防御行为
由于没有普遍的自然防御机制,鸡尾鹦鹉总是在感知到威胁时选择飞行以逃离危险,它们能够以每小时64千米以上的速度进行飞行。在极端情况下,例如当捕食者进入巢穴时,鸡尾鹦鹉会利用它们锋利的喙和发达的下颌肌肉一同发出有力的咬合,从而咬伤入侵者。
社群行为
在野外的鸡尾鹦鹉通常成对或成群聚集活动觅食,也有数百只聚集的情形,在水源区经常可发现其与虎皮鹦鹉一起大群集结。
交流行为
鸡尾鹦鹉会在受惊或兴奋时将鲜黄色头冠竖起;在愤怒或自卫时,会将鲜黄色头冠紧贴头部;平时放松时头冠微微倾斜。
发声在两性沟通中起着重要作用。交配前,母鸟在保持尾羽直立(表示准备就绪)的同时发出沉闷的声音。公鸟则发出更具侵略性的声音,它们也会做出各种身体行为来配合它们发出的声音,并用喙快速敲击以引起母鸟的注意。
鸡尾鹦鹉与一些其他的鹦鹉不同,它们并不能准确模仿人的声音,但具有模仿旋律的能力。高音调的啁啾声表示受到威胁,并且通过音调和持续时间,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确定威胁的大小。例如,低音调的叫声可能表明威胁较小,而在飞行时发出高音调的叫声表明威胁严重到足以立即逃避。另外因为鸡尾鹦鹉的叫声非常响亮,所以它们可以在相对较远的距离进行交流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广布于全澳洲,尤其是内陆地区,没有分布在北部的约克角半岛、澳洲的滨海地区或是数量较少,塔斯马尼亚岛的族群多为澳洲本土引进与逃脱的笼养鸟。人工养殖以使该物种遍布世界各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筑巢于树洞或岩洞中。澳洲北部的鸡尾鹦鹉繁殖期约在4-7月,南部的在8-12月,每巢2-7枚,平均窝卵数约4枚。卵呈白色。孵化主要以雌鸟为主,孵化期为18-20天。亲鸟喂食雏鸟的时间主要在早上与傍晚,3-4周后羽毛长成。
鸡尾鹦鹉的繁殖相当普遍,难度低,它们通常在9至12月大时即有生殖能力,但最好在15-18月大时再让它们繁殖,因为即使在15-18月大期间有些鸡尾鹦鹉还是在发育期,在生殖系统未完全成熟下繁殖易造成难产、产不正常的蛋、不会尽力地照顾雏鸟等问题,由于亲鸟本身未完全性成熟,导致照顾幼鸟时所付出的精力、体力会影响尚未发育完全亲鸟的健康,巢箱可使用30 x 30 x 30 cm规格,一窝约产4-6枚卵,每隔一天生一枚,在7-10天时(约已产3、4枚卵时)即可检查是否有受精,孵化期约19-21天,幼鸟孵化后须提供较多的软性食物供亲鸟喂食,幼鸟约一个月大时羽毛长成。刚饲养的成鸟很快可适应环境,对其他种类没有攻击性,叫声清脆清亮,适应环境后相当健壮,食物以混合谷物种子为主,也吃水果与蔬菜。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威胁因素
由于鸡尾鹦鹉经常迁徙到农业区觅食种子,它们通常被农民视为害鸟而进行驱赶或捕杀。另外一些猎鹰也会捕食鸡尾鹦鹉,而鸡尾鹦鹉除了高速飞行外,对捕食者并没有天然的防御能力。
保护举措
主要的方法是通过立法来保护鸡尾鹦鹉。为了减少鸡尾鹦鹉被滥杀,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设置了鸡尾鹦鹉开放时段(该时段受到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