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鹦鹉(学名:Eunymphicus cornutus)是非常稀少且昂贵的鸟种,是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鸟喙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羽色鲜艳,外表帅气,体羽以绿色为主,背部有黄色,红额顶端有二束独特的翎毛。主要的食物为水果、浆果、种子、坚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原生于新西兰,分布于法国海外属地——新喀里多尼亚。世界各地普遍度极低。
外形特征
独角鹦鹉体长32厘米,体重140克。在鹦鹉类属于体形大的各类,是非常稀少且昂贵的鸟种,体羽以绿色为主,额头上鲜红,红额顶端有二束独特的的翎毛。黑色的翎毛长在红色的肉冠上,羽毛尖是红色。脸颊橙黄色,两侧黑色,脸颊下部黑绿色,颈背和上体背部是明亮的橙黄色,绿色或黄绿色。臀部绿橙色,翼上覆羽为绿色。一级飞羽有紫蓝色的外螺纹,黑色的内螺纹。二级飞羽外缘暗,底面是绿色的。下体显示苍白的黄绿色的色调。覆羽有轻微偏蓝的颜色。尾巴顶端是绿色与蓝色的强烈渗透,下部是深灰色。该鸟喙是灰蓝色,具黑色喙尖,腿爪黑色。
雌雄类似。亚成鸟面部饰物灰色,欠发达。耳覆羽是淡绿色,颈后橄榄绿。虹膜棕色。
栖息环境
在野外的独角鹦鹉通常栖息于潮湿的森林以及开阔林地上,喜欢生活于南洋杉科树木的混交林,高度可达海拔1200米,避免在海岸附近的椰子种植园和地区活动。
生活习性
在非繁殖期时多成对或集十数只的小群一起觅食或活动,在树冠或树洞中休息,天亮前一小时已经开始活动,在飞行前,独角鹦鹉反复倾斜自己的头几次,林立羽毛,间歇性颤抖的的尖叫。喜爱在树灌层来返活动,动作迅速警觉,不易接近观察与做研究纪录。在灌木丛和树木上进食,几乎完全素食,吃花朵,坚果,水果,浆果和种子,也喜欢成熟的木瓜。
分布范围
独角鹦鹉在新喀里多尼亚生活,属于地方性物种。在当地高度分散,这些鸟在北岛的分布规模最大,占东南部山区的57%和42%。在中央山脉也很常见。
繁殖方式
巢穴多筑于树顶、中空枝干或岩壁洞穴裂缝中。繁殖期多在10月到12月间,一次约产2至4枚卵;人工繁殖的独角鹦鹉很强健,适应 力高且快,繁殖不太困难,需要提供宽敞的鸟舍供它们飞行与活动,常至地面上活动及啄食食物所以落地式的宽敞鸟舍是较为适合的,但也因此须有定期有驱虫的动作,喂食上除了一般的混合种子当主食,也须常常提供定量的蔬果类食物补充各种营养。
独角鹦鹉与许多澳洲长尾鹦鹉近似,约在8个月大时即有繁殖能力,但切勿急着让它们繁殖,这样只会破坏鸟体本身毫无任何助益,尤其对母鸟来说是影响最大的,不但会伤了健康,更会导致危险的难产卡卵的情形,.处理不当易死亡,巢箱规格与澳洲长尾鹦鹉相仿即可, 参考规格20 x 20 x 35-45cm,一次繁殖生3至5枚卵,雏鸟孵化时间约21天或22天,5至6周后雏鸟长出羽毛,亲鸟大多能尽责的抚育后代,但常发生蛋未受精的情形。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欧维恩鹦鹉(学名:Eunymphicus uvaeensis)原来是独角鹦鹉的一个亚种,自2009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 )立为一个独立的物种。}
种群现状
独角鹦鹉是新喀里多尼亚(法国)特有的物种。自1880年以来数量下降,从所有林区报道,它的数目在2003-2006年分别为1,000-3,000只,数量估计在720对(1999年) 。利用远程采样密度的数据记录,以及生态位模型研究表明,该物种具有较广泛的分布,在当地已经较常见,从这项研究产生的粗略估计表明,鸟群数量在8,000-9,000只 ,至少有5000个成熟个体(2007年)。在2003-2006年的调查,该物种是被记录在北部省和南部省地区分别占42 %和57%。在松树岛绝迹。在本地中心部分常见。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