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雌雄羽色相似。前额暗褐色,头顶和可竖起的羽冠淡栗褐色或土褐色或深咖啡色、具辉亮的淡色羽轴纹;枕和后颈白色,一宽的白色眉纹自眼上后方向后延伸至枕,与枕部的白色融为一体;眼先黑色,眼圈白色;头侧、耳羽淡褐色或灰褐色具茶褐轴纹。背、肩、腰和尾上覆羽土褐色或淡栗褐色,尾羽深褐色,内翈和羽端黑褐色,羽轴纹白色;小翼羽和初级覆羽黑褐色,其余翅上覆羽与背相似;飞羽黑褐色,外缘和羽轴黑色,外侧初级飞羽端部外缘和羽轴白色,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羽轴白色,最内侧初级飞羽和三级飞羽颜色亦与背同色。颏和上喉黑褐色,下喉、胸和两胁土褐色或淡灰褐色,腹、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
栖息环境
白领凤鹛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竹林中,也栖息于次生林、人工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冬季有时也下到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地带农田、茶园和村寨附近的树丛与竹丛间活动和觅食,是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较常见的鸟类之一 。
生活习性
白领凤鹛除繁殖期间多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时候多成3-5只至10余只的小群。常在树冠层枝叶间、也下到林下幼树或高的灌木与竹丛上或林下草丛中活动和觅食。不时发出尖细的“丝、丝、丝”声音,繁殖期间常站在灌木枝梢上长时间地鸣叫,鸣声洪亮多变。
白领凤鹛主要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物性食物占取食总频数的83%,昆虫占61%。植物性食物主要为蔷薇科果实、各种浆果和杂草种子等,所吃昆虫主要为金龟甲、金花甲、瓢甲和叩头虫等鞘翅目昆虫,其次为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和直翅目昆虫。
分布范围
世界
分布于中国西部、缅甸东北部及越南北部。
中国
中国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南部,四川东部万县、东北部城口、南江、东南部秀山、南川、南部屏山、雷波,中部成都、南充、雅安、峨眉、天全、宝兴、北部茂汶、西部康定、泸定、西南部木里、盐源、西昌、布拖、马边、峨边、美姑、甘洛,贵州北部绥阳、遵义、西北部威宁、东部江口、中部贵阳、龙里、雷山、西南部兴义,云南西北部贡山、丽江、增口、维西、碧江、西部泸水、腾冲、盈江、潞西、龙陵、永德、镇康、耿巴、沧源、景东、中部昆明、新平、东北部永善、东部师宗、寻甸、东南部蒙自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主要在5-8月,少数迟至9月。通常营巢于海拔1200-2700米的山地森林和山坡灌丛中,也有在茶园内筑巢的。巢多置于低矮树丛间或灌木枝杈上,距地高0.2-1.5米。巢呈杯状,外层主要为苔藓,中层为枯草、枯叶和细根构成,内垫棕丝、细草茎、草根和须根等材料,并用须根系于枝杈上。巢的大小为外径9-13厘米,内径5-7厘米,高6-12厘米,深3.8-7.2厘米。每窝产卵2-3枚,通常为3枚。卵为白色、蓝绿色、浅绿色或浅灰绿色,其上被有红褐色、紫蓝色或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1.4毫米×15.2毫米,重2.1克。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数量尚未确定,在中国、缅甸和越南种群数量丰富,是中国西南林区常见鸟类之一。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