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文鸟是雀形目文鸟科文鸟属鸟类。上体深褐色,具白色细纵纹,下体灰白色并具皮黄色鳞状斑,颏、喉深褐色,上胸栗色,尾下覆羽栗褐色,具黑色的尖形尾;虹膜褐色,喙、脚灰色,喙短椎状,上喙黑色,下喙蓝灰色,虹膜褐色。中等体型,雌雄同型。
白腰文鸟在分布于印度及东南亚各国,在中国主要见于华中、华东、东南、华南及西南地区。多小群活动。栖息于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林的林缘、城市花园及农耕区。食物以植物种子为主,特别喜欢稻谷。在夏季也吃一些昆虫和未熟的谷穗、草穗。繁殖期为3-9月。每年4-10月产卵。每窝产卵4-7枚,卵亮白色无斑点,由雌雄轮流孵卵。 [13]巢多筑在山旁、村庄附近,溪沟边或庭园内的竹丛、灌丛或针、阔叶树上,巢多用竹叶、杂草、稻穗或松针等编织而成,营巢由雌雄双亲担任。
白腰文鸟的羽色淡雅,可供笼养观赏。在中国洞庭湖区为留鸟,种群数量稀少,偶见。 在日本,它们是目前最大众化的笼鸟。
形态特征
白腰文鸟雌雄羽色相似。额、头顶前部、眼先、眼周、颊和嘴基均为黑褐色,头顶后部至背和两肩暗沙褐色或灰褐色、具白色或皮黄白色羽干纹。腰白色,尾上覆羽栗褐色具棕白色羽干纹和红褐色羽端。尾黑色,先端尖,呈楔状。两翅黑褐色,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外表羽色同背,但较背深,亦具棕白色羽干纹。耳覆羽和颈侧淡褐色或红褐色、具细的白色条纹或斑点。颏、喉黑褐色,上胸栗色,各羽具浅黄色羽干纹和淡棕色羽缘,下胸、腹和两胁白色或灰白色,各羽具不明显的淡褐“U”形斑或鳞状斑;肛周、尾下覆羽和覆腿羽栗褐色,具棕白色细纹或斑点。
幼鸟上体淡褐色或灰褐色,各羽均具白色或棕白色羽干纹,腰灰白色,尾上覆羽浅黄褐色具褐色弧状纹和近白色羽干纹。颏、喉淡灰褐色或灰色、具浅褐色弧状纹,胸、尾下覆羽和覆腿羽淡黄褐色,各羽具浅褐和灰褐相间的弧状纹,腹、两胁灰褐沾黄,其余似成鸟。
虹膜红褐或淡红褐色,上嘴黑色,下嘴蓝灰色,跗蹠蓝褐或深灰色。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尤以溪流、苇塘、农田耕地和村落附近较常见,常见于低海拔的林缘、次生灌丛、农田及花园,高可至海拔1600米。很少到中高山地区和茂密的森林中活动。
生活习性
迁徙
留鸟。
习性
性好结群,除繁殖期间多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常成数只或10多只在一起,秋冬季节亦见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群的结合较为紧密,无论是飞翔或是停息时,常常挤成一团。常在矮树丛、灌丛、竹丛和草丛中,也常在庭院、田间地头和地上活动,晚上成群栖息在树上或竹上。夏秋季节常与麻雀一起站在稻穗和麦穗头上啄食种子,有时还成群飞往粮食仓库盗食,故有 ‘偷仓’之称。冬季群居在旧巢中,一般10只或10余只同居一旧巢,故又有‘十姐妹’之,称。常站在树枝、竹枝等高处鸣叫,也常边飞边鸣,鸣声单调低弱,但很清晰。其声似 ‘嘘、嘘、嘘、嘘’,多4-5声一度,声声分开,急速而短,受惊时鸣声更尖锐而短促。飞行时两翅扇动甚快,常可听见振翅声,特别是成群飞翔时声响更大,快而有力,呈波浪状前进。性温顺,不畏人,易于驯养。经过驯养的鸟非常眷恋人和它栖居的笼子,常常打开笼门也不飞,或站到人的手上,也能教会它做些简单的动作。过去有人利用它这一特性,训练它占贴、卜卦、骗取钱财。
食性
野生白腰文鸟以植物种子为主食,特别喜欢稻谷。在夏季也吃一些昆虫和未熟的谷穗、草穗。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分布于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中国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华南各省,北抵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安徽和江苏等省南部,西至四川、贵州、云南,南至广西、广东、香港、福建、海南岛和台湾。华南亚种swinhoei见于中国南方大部地区包括台湾;云南亚种subsquamicollis 于云南及台湾的热带区。
繁殖方式
白腰文鸟在中国的繁殖期持续时间较长。在四川成都地区,3月中旬即开始营巢繁殖,而在贵州,4月和9月均分别采得有卵的巢;在广东亦是到10月末繁殖才结束;在福州繁殖期甚至从2月到11月。或许1年繁殖2-3窝甚至4窝。营巢在田地边和村庄附近的树上或竹丛中,也在山边、溪旁和庭院中树上或灌丛与竹丛中营巢。距地高一般为1.5-6米,也有低于1米或高达8米的,巢置于接近主干的茂密枝权处。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巢主要用杂草、竹叶、稻穗、麦穗等材料构成,随地区而稍有不同,通常就地取材,内垫以细草。巢呈曲颈瓶状、椭圆状或圆球形,若为曲颈瓶状,则开口于曲颈端部,其他形状开口于顶端侧面。
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3-7枚,通常4-6枚。卵白色、光滑无斑,卵为椭圆形或尖卵圆形,卵的大小为5.1(14.4-18.0)毫米×10.8(10.5-12.2)毫米,重0.98(0.7-1.5)克。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通常每1-2小时交换1次。夜间雌雄亲鸟同时栖于巢中。当亲鸟发现有危险或发现卵被侵扰过时,亲鸟则将卵挟在臀部飞往他处,或躲过危险再返回巢中,具有搬运卵的本能。也曾发现两只雌鸟同在一巢孵卵的现象,孵卵期14天左右。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轮流哺育,19天左右幼鸟即可离巢出飞。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白腰文鸟种群数较丰富。由于在谷物成熟期间,常成群飞到农田啄食谷物,给农业带来一定危害。但文腰文鸟小巧玲珑,易于驯养,是很好的笼养鸟类,可供笼养观赏。应有计划地猎取利用。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