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眉柳莺是雀形目莺科柳莺属鸟类,又称树串儿、槐串儿、白目眶丝。体形纤小,嘴细尖,上喙和下喙前部黑褐色,下喙基部近黄色;上体橄榄绿色,眉纹淡黄绿色,头部色泽较深,在头顶的中央贯以一条若隐若现的黄绿色纵纹;自眼先有一条暗褐色的纵纹,穿过眼睛,直达枕部;头的余部为黄色与绿褐色相混杂;背羽以橄榄绿色或褐色为主,上体包括两翅的内侧覆羽概呈橄榄绿色,翅具两道浅黄绿色翼斑;下体白色,胸、胁、尾下覆羽均稍沾绿黄色;尾羽黑褐色,雌雄两性羽色相似;虹膜暗褐色,跗蹠淡棕褐色。
黄眉柳莺分布于亚洲东部至东北部地区、亚洲南部。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华南。栖息于山地和平原的针叶林及混交林中,迁徒期间也见于杨桦林、柳丛和林缘灌丛。繁殖期单独或成对活动。以金花虫、虻、蚂蚁等昆虫为食。繁殖期在5-8月,营巢于茂林树杈上。窝卵数为5-6枚,卵乳白色被红褐斑。雏鸟晚成。
黄眉柳莺是中国最常见的、数量最多的小型食虫鸟类。是一种旅鸟,此外,其还是中国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黄眉柳莺上体橄榄绿色;眉纹淡黄绿色;翅具两道浅黄绿色翼斑;下体为沾绿黄的白色。上体包括两翅的内侧覆羽概呈橄榄绿色,头部色泽较深,在头顶的中央贯以一条若隐若现的黄绿色纵纹。眉纹淡黄绿色。自眼先有一条暗褐色的纵纹,穿过眼睛,直达枕部;头的余部为黄色与绿褐色相混杂;翼上覆羽与飞羽黑褐色;飞羽外翈狭缘以黄绿色,且除最外侧几枚飞羽外,余者羽端均缀以白色;大覆羽和中覆羽尖端淡黄白色,形成翅上的两道翼斑;尾羽黑褐色,各翅外缘以橄榄绿色狭缘,内缘以白色。下体白色,胸、胁、尾下覆羽均稍沾绿黄色,腋羽亦然。雌雄两性羽色相似。
虹膜暗褐色;嘴角黑色,下嘴基部淡黄;跗蹠淡棕褐色。
共2亚种,指名亚种头顶无冠纹;眉纹宽,呈淡黄绿色。西北亚种上体较暗褐,翅上后翼斑沾橙色,前翼斑和内侧尾羽的白斑均不显。下体白色沾黄。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几米至4000米高原、山地和平原地带的森林中,包括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柳树丛和林缘灌丛,以及园林、果园、田野、村落、庭院等处。
生活习性
活动
黄眉柳莺常单独或三五成群活动,很少见其集成大群活动,但迁徙期间可见集大群。由于体小色绿,除非听到鸣叫声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进行短距离窜飞时,通常难以发现。它很少落地,晨昏为活动高峰期。觅食各种树上的蚜虫及小型昆虫,尤其在水边的树上更常见。常飞落在树的下方,再窜跃向上,几乎从不停歇,动作轻巧、灵活、敏捷地在树上觅食。若不受干扰,可在树枝间长时间逗留,不停顿窜上窜下忙于觅食。由于体轻,甚至可在细枝和叶柄啄食叶上昆虫。捕到较大而无法吞下的昆虫时,常用嘴衔着虫子在树上摔打弄碎后再吞食之。飞行迅速,觅食时,只在树与树间窜飞,离去时则高飞。此鸟有一种特殊的动态,常在树上以两足为中心,左右摆动身体,不断地变动着身体的角度,以求在更大视野范围内寻得食物。
鸣声
黄眉柳莺鸣声有两种:一种为清脆细软的鸣叫,通常为单声"ju“、三声"ju-ju-yi”或四声"ju-ju-yi-zhi”一度。不安时发单声的"ju-",常在单独、受惊、雨中听见。两三只一起在树上觅食物时,当由栖枝飞至另一树枝或另一株树上时,发"ju-jue-yi-zhi”四声一度的鸣声,具有召唤作用。树上有虫,在搜觅啄食时,伴随身体摆动发"ju-jue-yi-zhi”四声一度的鸣叫。初摆叫"ju”,再摆叫"jue-yi”,三摆叫"zhi”,为食物引起的鸣叫。阴天、雨过天晴时,由于觅食活动频繁,不时听到。另一种为声音高亢的鸣啭,甚为悦耳。
食性
主要以昆虫为食,未见飞捕。所食均为树上枝叶间的小虫。99.12%为动物性食物,其中昆虫占97.4%,以鞘翅目昆虫最多。主要有金龟甲、叶甲、蟓甲等害虫,其次是鳞翅目昆虫。此外,还有蝽象、夜跳蝉、蚂蚁、蚊蝇及蜂类等昆虫以及蜘蛛。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不丹、柬埔寨、中国内地、丹麦、德国、中国香港地区、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拉脱维亚、马来西亚、蒙古、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波兰、俄罗斯、新加坡、泰国、越南。 [3]
旅鸟:阿尔及利亚、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埃及、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直布罗陀、希腊、匈牙利、冰岛、印度尼西亚、以色列、意大利、利比亚、卢森堡、马耳他、摩洛哥、荷兰、挪威、阿曼、葡萄牙、沙特阿拉伯、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瑞典、瑞士、土耳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
中国
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西部喀什、天山、中部吐鲁番、东部哈密)、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盟、北部乌兰察布盟、西部阿拉善盟)、黑龙江(北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南部牡丹江、西部齐齐哈尔)、吉林(长白山、通化、四平)、甘肃(南部康县、东部天水)、宁夏(北部贺兰山)、青海(西北部祁连山、南部玉树、东部贵南)、西藏(南部林芝、昌都地区北部和南部)、四川(中部南充、西部理塘、北部松潘)、云南(西部和西北部丽江山脉、金沙江与澜沧江间山脉)等地为繁殖鸟或旅鸟、迁徙和越冬于北起陕西、南至福建、海南及台湾、西起西藏、东至山东中国广大地区。
繁殖方式
黄眉柳莺繁殖期5-8月。迁入繁殖地15-20天后,开始配对。通常为雄鸟站在树梢四处张望,发现雌鸟时,迅速飞往雌鸟处,低头摆尾,炫耀求偶。雌鸟往往回避,迅速飞离。随后,常见雄鸟高踞树梢发出"gaji…”连续不断地求偶鸣叫。这时,雌鸟时而在枝头跳跃,时而飞向空中,直至雌鸟不逃避雄鸟,雌雄鸟一起活动,形影不离时,终成配偶。配对后,雌雄鸟皆同选择巢址。营巢于林缘缓枝、林间旷地的向阳草坡,亦见于路边两侧枯枝落叶间等地段,曾在住房附近的一棵松树上,主干与侧枝分叉处发现一巢,距地面高3-5米,巢很隐蔽。 [2]
巢址确定后,由雌鸟衔材筑巢,雄鸟多为雌鸟运材中的伴随者。雌鸟全天衔材不歇,一天衔材次数可高达145次。巢呈球形,结构精细,不易松散变形。巢由苔藓、沙草、早熟禾和一些纤维状的枯树皮等构成,内垫以植物须根、兽毛、鸟羽等。巢长12.5-16.7厘米;巢宽11.7-13.4厘米;巢高8.9-12.7厘米;巢深7.3-9.2厘米。巢的进出口位于前方,口径3.3-4.2×3.3-3.8厘米。营巢须费时7-9天,个别达10-12天。
巢筑成后即开始产卵,多见于上午5-9时,一般每日产一枚,偶见隔日。产卵期间见有交尾,亦见有个别亲鸟叼材修葺。此时,雌鸟不进行孵卵,亦不在巢中过夜。每窝产2-5枚,一般为3-4枚。卵呈椭圆形或球形,粉白或白色,钝端缀以暗褐红色斑点。卵重0.7-1.1克,大小为10.0-13.0毫米×8.9-11.5毫米。
孵化期10-12天,个别达13天。孵卵由雌鸟负责。卵壳由亲鸟叼出巢外,未受精卵至亲鸟离巢时仍留在巢中。
育雏期8-10天。皆由雌鸟承担育雏任务,育雏期亲鸟取食点多样,但以在树冠中、上层及灌丛上取食为主,有时亦见其飞至空中捕食,但未见到地面觅食。育雏期间,常见亲鸟从巢中衔出雏鸟的粪便,以保持巢的清洁。雏鸟留巢期8-10天。离巢后的雏鸟尚不能自立,由近而远离开巢位,不再归巢。且常隐蔽于灌丛或草丛中等候亲鸟喂养,亲鸟在巢外育雏8-10天后,幼鸟才会自啄食物,独立生活,但幼鸟飞翔能力、避敌能力、取食的多样性、灵活性,尚须锻炼,逐渐成熟起来。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