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领牡丹鹦鹉(学名:Agapornis personatus):是一种小型的鹦鹉。体长14-15厘米,体重43-47克。颜色鲜艳,体形胖乎乎如桃脸牡丹鹦鹉,头较大,显得体态短小。野生的黄领牡丹鹦鹉头部为黑色,犹如戴上黑头罩。它的颈部和胸部为黄色,背部、翅、尾和腿是绿色。跗跖很短,脚灰色较粗大。黄领牡丹鹦鹉的显著特征是白眼圈和红色的鸟喙。
栖息在热带丛林及草原,在有水源的地区活动,平常多十几只一小群活动,有时也会一百只左右聚集。它们主要吃谷物种子,也吃果实和绿色蔬菜或草籽。原产于非洲,容易繁殖,已作为宠物在世界各地饲养。
形态特征
黄领牡丹鹦鹉体长14-15厘米,体重43-47克。颜色鲜艳,体形胖乎乎如桃脸牡丹鹦鹉,头较大,显得体态短小。野生的黄领牡丹鹦鹉头部为黑色,犹如戴上黑头罩。它的颈部和胸部为黄色,背部、翅、尾和腿是绿色。跗跖很短,脚灰色较粗大。黄领牡丹鹦鹉的显著特征是白眼圈和红色的鸟喙。雏鸟孵出时身上被覆浅红色绒毛,幼鸟颜色较成鸟黯淡。
人工培育的黄领牡丹鹦鹉身体的颜色出现变化,头、颈和胸变为橙红色,还或有一种蓝色型的品种在1927年出现,胸、颈为白色,背、翅、尾和腿为浅蓝色,喙也变为粉红色或黄色。
栖息环境
野生黄领牡丹鹦鹉多栖息在热带丛林及草原,包括红松林地、河岸森林、金合欢林带、无花果林。 栖息地与湿草原有密切相关。主要栖息于充满树木的河谷地区,会在600-1000米之间的林区活动,有时候会依照不同季节前往高地林区、平原地区和草地活动。
生活习性
在有水源的地区活动,平常多十几只一小群活动,有时也会一百只左右聚集。它们主要吃谷物种子,也吃果实和绿色蔬菜或草籽。黄领牡丹鹦鹉在繁殖季节会因为争夺领地或配偶发生争斗。它们的喙十分强壮,在争斗时是危险的武器。由于生长在热带,人工饲养时黄领牡丹鹦鹉对低温耐受差,容易受冻伤。它们的叫声锐利、多变。
笼养的黄领牡丹鹦鹉与黑脸牡丹鹦鹉叫声虽不大,但爱鸣叫,有时十分恼人,喜爱洗澡与啃咬东西,刚引进饲养时非常敏感,适应期长,适应后大多变的强壮。
分布范围
野生黄领牡丹鹦鹉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亚中部、北部及东部海岸,在肯尼亚南部、赞比亚西南部的卡夫国家公园内,津巴布韦西北方的维多利亚也分布。由于繁殖容易,它们很早就成为人类的宠物,在世界各地的宠物商店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旱季,约在3-4月及6-7月。在野外,黄领牡丹鹦鹉在树洞中营巢,巢材有树皮、枯草、树枝等,巢较大,接近球形。黄领牡丹鹦鹉多由雌鸟营巢,雌鸟会独自携带巢材活动,这是区分性别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野生的黄领牡丹鹦鹉除炎热的夏季,其他时间都可以繁殖。它们为单配制,雌雄会相伴终生。
卵生。一次产4-6枚卵,人工饲养常有未受精的情形发生,孵化期约18-23天,有时雌鸟在第2枚卵生下后才开始孵蛋,幼鸟约1个月后羽毛长成,育雏期间需提供足量的食物供亲鸟喂食,亲鸟如缺乏足够矿物质可能会拔幼鸟的羽毛,建议可于2星期左右或更早将幼鸟移出手养。
亚种分化
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